2021年8月31日

指數化投資的10個優點 | 股神巴菲特認證的被動投資法 | 《指數革命》摘要

新嘗試,建立了一個名為《思維漫步》的YouTube頻道,專門與華文世界觀眾分享知識類影片。同步在此發佈文字版。

有些投資人推崇「指數化投資」,除了可以取得市場報酬,還能輕鬆打敗大多數專業投資者。

究竟指數化投資是甚麼?有甚麼好處?一般投資者有何方法進行指數化投資?



影片連結:指數化投資是甚麼 | 打敗財經專家的10個優點 | 股神巴菲特認證的被動投資法 |《指數革命》摘要 (CC中文字幕)

甚麼是指數化投資?

要了解指數化投資,首先要知道甚麼是指數。

一個投資市場的指數,是把一些符合條件的股份的價格,利用數學公式換算成一個數值。從這個指數的升降走勢,可以觀察它所代表的市場的狀況。

例如美國標普500指數,就是一個包含500支大型企業的指數,可以說是美國整體股票市場的寒暑表。而在台灣,加權指數就是代表大盤的指標。

假如我們把手上的資金,按比例投資於指數的所有成份股,就好像複製了這個指數。理論上指數漲多少,投資也會按同樣的幅度上升。這就是指數化投資的原理。

指數化投資有甚麼好處?

因為指數被視為反映市場的狀況,指數化投資可以令投資者與市場報酬相若的回報。

可能你會懷疑,只有市場的回報,那不是一般的水平嗎?其實,很多專業投資者也未必能夠做到市場的績效。

市場上有很多共同基金,由經理人訂定投資策略,主動選擇投資標的以及買賣。這些基金稱為「主動型基金」。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曾發表分析報告,發現在2017年約有63%投資於大型股的主動型基金的經理人,表現落後於標普大型股的指數。也就是說,差不多三份之二的財經專家的投資組合,報酬竟然會比不上被動追蹤指數的基金。

還有一個經典的例子。有股神之稱的美國投資人巴菲特,曾於2007年向基金行業下戰書,內容是被動投資於標普500指數基金,10年後的績效,可以比任何專家的投資組合更高。有一位基金經理人塞德斯應戰,精心挑選五支基金。結果這位基金經理人提早認輸。而10年期滿時,巴菲特選擇的指數基金,累積報酬率為125.8%;塞德斯的基金,累積報酬率只有36.3%。

很明顯,指數型投資,絕對有能力打敗主動型投資。

10個選擇指數化投資的理由

美國著名投資人查爾斯,曾經執掌美國耶魯大學的資產投資。在位16年,他讓大學的資產由不到30億增長至接近230億。

他曾在著作《指數革命》裡,解釋選擇指數化投資的10個理由。剛剛我們已經看到(1)指數化投資能夠優於主動投資,就是其中一個理由。


讓我們看看其他選擇指數化投資的好處。根據查爾斯所言,(2)主動投資要擊敗市場已經變得很困難。以往主動投資人可以憑著資訊優勢,創造出亮麗的績效。但經過數十年的大變革,現在大部份投資人都能夠以最低成本掌握市場訊息。

指數化投資的另一好處,是(3)節省投資成本,提高潛在報酬。

市面上很多主動型基金,收取昂貴的管理費。而這些費用都是由客戶的投資回報裡抽取。假如每年回報為7%,而管理費是1.5%,客戶的收益就只有5.5%。更何況,很多基金的管理費遠高於這個比率。

而追蹤市場指數的被動型基金,管理費通常都比較低。假如每年回報同樣為7%,而管理費只是0.5%,客戶的收益就會是6.5%。

假如你投入$12,000,並且每年增加$12,000,按每年收益5.5%和6.5%計算,30年後的結餘,分別會是$933,017和$1,121,485。只是節省了1%管理費,就能令退休資產多出約20%。

指數化投資也能讓一切變得簡單,投資人不再需要盯盤與擔心,(4)可以專注於最重要的規劃之上,例如長遠的投資決策,以取得最佳的回報。

另外,(5)投資人也可以善用節省了的時間,放在對自己更有價值的事情,例如人生規劃、家庭和健康。

查爾斯提倡的另一個好處,是(6)輕省稅務。這一點要視乎投資人所在地的稅務安排。在某些市場,長期投資在追蹤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稅務成本會比主動投資較低。長久累積下來,就有機會大幅提升報酬率。

選擇指數化投資,也有另一個與成本有關的理由。被動型投資的指數基金,交易的次數,通常遠低於主動型投資。因此,(7)頻繁買賣的主動型基金,交易費用也普遍比指數型基金為高。

主動型基金依靠經理人操作。如果經理人出現變動,就有可能令基金的表現變差。除此以外,基金公司的組織變動,也會影響旗下基金的表現。相反,(8)被動型基金追蹤指數的成份股,減少了管理風險。

指數化投資也可以(9)分散投資風險。指數持有多支股票,投資人不用擔心會受到特定股票或產業帶來的傷害。

市場的價格變化,往往會迷惑投資人,在情緒影響下作出不利的決定。(10)指數化投資的被動性,可以令投資人避開這種非理性的選擇。

以上比較不只適用於主動型基金。如果你對自己的眼光信心滿滿,想自行挑選股票,用於分析的時間就會比投資於主動型基金更多。不過,一般投資人不能如基金經理一樣盯盤,結果花更多時間卻可能換來更低回報。指數化投資的優勢就更明顯了。

怎樣開始指數化投資

要投入指數型投資,可以先由選擇基金公司開始。市場上有很多指數型基金供應商,你可以比較他們旗下的基金的管理費,以及有多少基金可供選擇。

如果你只要投資本地的指數型基金,只需一般的證券帳戶,都夠買賣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也就是ETF。至於共同基金,可以經由銀行、投顧和基金平台等代銷通路處理。如果想要投資美股基金,可以在海外證券商開戶,也可以透過本地券商以複委託方式投資。

入門的指數型投資人,可以先由一支基金開始。例如看好台灣市場未來前景,可考慮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美股可以考慮追蹤標普500指數或那斯達克指數的基金,有不少選擇。

再進一步,你可以同時投資於不同市場,也可以配合債券。另外,你也應該一併考慮其他類型的投資的配置比例,包括房屋、退休金和保險金。

因為各種資產類型的漲跌不盡相同,也許你需要定期進行「再平衡」,把投資組合的配置調整回原來的比例。

指數型投資最明顯的優勢,是長遠取得市場報酬,而且是打敗大部份專家的收益。即使不熟悉投資的菜鳥,都能輕鬆追求資產增長。如果認同這一點,就開始你的指數化投資之旅吧!

2021年8月29日

價值投資究竟是甚麼?動能投資才是皇道嗎?

最近某些科技股和概念股價格大幅下調,三不五時就有人問是否到了「撈底」時候。很多信奉價值投資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合理估值,只要未跌穿就不作考慮。另一些認為動能投資(或者趨勢投資)才是皇道的人,則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很易落入「越買越跌」的陷阱。

這兩種朋友,我身邊都有不少,雙方通常很難溝通。每每談起投資,總離不開以下爭論:

價值投資是每逢下跌便買入?

有些人認為,只要價格下跌,便是收集的好時機。但反對者又能舉出很多例子,價格最終「永不超生」。即使持續下跌多年終於回升,可能期間已忍不住「止蝕離場」。少數能堅持數年的,期間只能賺取股息,鎖定的資金錯過其他投資機會,也是機會成本。

價值投資是以低價買入優質股票,即是價格低於價值?

都說在一個效率市場,價格已完全反映所有可以獲得的訊息。隨著科技發達,不單止大戶和專業投資人,連散戶也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消息。真正優秀的股票,又怎會沒有追捧,而令股價低迷?

價值投資是「買入潛力股然後扑暈自己」,他日自有十倍百倍的回報?

有人會說,問題不是市場資訊流通,而是市場總愛「跟紅頂白」。即使一些企業潛力無限但根本未受重視,自然乏人問津。價值投資就是要在大眾目光未注視時,先行買入長期持有,就如有些人早期已買入 Tesla ,近年所賺足夠付買樓首期了。

不過,反對者則會說,市場高手如雲,比散戶有更大資訊優勢。為甚麼別人都看不到的潛力,卻只有你看到?

價值投資是買入並持有,不要問只要信,即使大賺也不用離場?

有人會以「股神」巴菲特為例,指出他旗下公司總愛長期持有,好股票就如好老婆,可以長相廝守。不認同者自然會反駁,好老婆不如新歡,相處久了看厭了,為甚麼不移情別戀(以上是投資討論,不涉男性主義或道德批判)。

類似的爭辯還可以有很多。在我而言,這些爭辯其實沒有需要。因為當中的看法,愚以為都不全面。

價值投資是…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以上皆是」但又「以上皆非」。不是說笑也不是做「騎牆派」,而是價值投資本來就不應該是以上簡單二元說法可以解釋。

著名投資人霍華.馬克斯 (Howard Marks) 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說明投資的風險就是虧蝕。要降低風險,就要降低虧損。同一隻股票,在價格低的時候買入,潛在虧損自然會比高價買入為低,因為安全邊際更多。

看,這不就是越低越買嗎?但馬克斯也在同一本書,以及後續的《掌握市場週期》提及評估市場景氣的重要性。市場氣氛以及價格不斷波動,有時熾熱而有時低迷,只有很少時間處於所謂的中間點。他會觀察多項數據,評估市場所處的位置。如果已經很高漲,按機率思維判斷,市場會繼續上漲的機會仍大嗎?還是買入的時機嗎?

另外,人們常說「價格低於價值」,但價值是一成不變的嗎?一家企業的價值,反映我們對其經營和業務發展的評估。如果這家公司的情況改變,價值還會一樣嗎?我也可以說,正是由於市場有效,如果基本面已改變,市場對這家公司的支持度自然也會改變,反映在買賣活動產生的成交價。眼見市價不斷下調,但仍然不去檢討估值的人,是價值投資者,還是不懂價值的盲目投資人呢?

所以,價值投資可以是「每逢下跌便買入」,可以是「價格低於估值便收集」,可以是抱住「潛力股」不放,也可以是「買入並持有」,但有時下跌也不應該買入, 甚至要離場,因為市場環境可以改變,估值可以改變,一家企業的前景也可以轉淡。巴菲特有時也會「換馬」(而且還不少呢)。

我曾買入一隻代號 OGIG 的美國上市 ETF ,這支基金的主題是「全球互聯網巨企」,持股既有 Alphabet、Amazon、Microsoft 和 Facebook 等美國科技巨頭,也有騰訊、阿里巴巴和美團等中國龍頭企業,可說是「兩邊通吃」。但後來部份持股的前景出現變化,考慮到日後發展未必能似預期,我便全數賣出,獲利離場。到了5月果然跌穿我的買入價,即使現在亦沒有回復很多。

以上不是要吹噓自己的眼光有多厲害,或者估值如何準確(ETF 如何估值也眾說紛紜),而是要說明即使我等菜鳥散戶,也應該留意大市走向和個股動態,適時調整投資組合,不能認定優質價值股就談一世戀愛。以往曾提及價值投資高手如鍾記,如果有留意他的網誌,不難看到他如何檢視估值以及按大市變化操作。

動能投資有效,但不代表價值投資沒用。就如我曾以金庸的《笑傲江湖》比喻,劍宗和氣宗都有過人之處,能打贏的就是高手(如能劍氣皆精,就更是「神人」了)。無論哪一派別,一定要掌握有根據的做法。否則跟錯秘笈,隨時欲練神功XXXX。以為自己學到玄門正宗,嘲笑別人三腳貓功夫,並不要緊。但練完自家秘笈弄得精神錯亂,甚至賠上JJ,就大件事了。

(本文於Patreon首先發表,追蹤/訂閱即可第一時間閱覽更多投資文章及及獨家內容:https://www.patreon.com/mathofstars

2021年8月11日

去中心化金融DeFi一次看懂!金融科技新趨勢,區塊鏈憑甚麼威脅傳統銀行、證券、保險產業?

新嘗試,建立了一個名為《思維漫步》的YouTube頻道,專門與華文世界觀眾分享知識類影片。同步在此發佈文字版。

去中心化金融是近年很流行的話題,它不止在科技圈流行,連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重視它。有人認為這是金融科技的未來,足以威脅傳統的金融產業。讓我們了解它究竟是甚麼,和區塊鏈有甚麼關係,還有如何影響金融業以及人類的生活模式。


影片連結: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一次看懂 | 金融科技新趨勢 | 區塊鏈憑甚麼威脅傳統銀行、證券、保險產業?(可選中文字幕)

2021年8月10日

道指、標普、納指、羅素,傻傻分不清楚?哪一種最能反映美股市場狀況?

有看我的Patreon裡面的每週投資筆記的讀者,都會發現我會分析幾種美股指數的時間週期、價格水平和走勢。最常分析的是標普500指數、納指和羅素2000,而很多傳媒引用的道指卻從不提及。為甚麼呢?林林總總的指數,到底有甚麼分別?這次就來說一說。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Index)

這個簡稱「道指」的指數,由《華爾街日報》和道瓊公司的創辦人查爾斯・道 (Charles Dow) 創造出來。它也是著名的「道氏理論」的創始人。

道指的名字包含「工業」二字,因為它創始於1885年,正值美國工業發達的時期,當中很多股份都是工業類的企業。不過經歷時代變遷,現時道指30支成份股裡,傳統工業股已不多,佔不到五份之一,反而有不少金融服務、科技、零售和消費股,例如美國運通 (American Express) 、維薩 (Visa)、高盛 (Goldman Sachs)、蘋果公司 (Apple)、微軟 (Microsoft)、沃爾瑪 (Walmart) 和華特迪士尼 (Walt Disney) 等等。

道指廣受傳媒及投資者重視,因為它的成份股大都是耳熟能詳、歷史悠久而且獲利穩定的大型企業,在各自的行業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

不過,這並不代表道指能有效反映整體美股市場的氣氛。為甚麼呢?首先,它只包含30支股票,數目上並不夠多。另外,道指的計算方法,採用「價格加權平均」 (Price Weighted) 的原則,而非「市值加權平均」 (Market Cap Weighted) 。也就是說,即使一家企業的總市值並不高,只要它的每股價格夠高,也能在道指裡佔上不低的比重。

標準普爾 500 指數 (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

這是另一個廣為談論的美股指數,由標準普爾公司開發及維持。它的成份股達到500支。裡面包括各大行業的股份。

我自己主要以標普500來觀察美股市場表現。為甚麼呢?首先,它的成份股比道指多出不少,涵蓋的行業也多,而且佔美股總市值約80%,所以更能反映整體市場的氣氛。另外,它以市值計算,而且是「流通市值加權」 (Float-Adjusted Market Cap Weighted) ,即是實際流通的股份總市值,更能反映可在市場上買賣的股份價值,用來觀察市場交易狀況就最適合了。

納斯達克指數

納斯達克 (Nasdaq) 是一個美國股票交易所。與它相關的指數,最為人所認識的有「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Nasdaq Composite Index) 和「納斯達克100指數」 (Nasdaq 100 Index)。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成分股,包括所有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股份(但不包括封閉型基金、可換股債券、優先股和各種衍生工具),現時共有超過2500家公司,以市值為計算基礎。由於當中接近一半是科技企業,所以有些投資者認為它能反映科技股走勢。

而納斯達克100指數,只包含在納斯達克上市的100支最大型公司,而且不包括金融類股份。它同樣以市值為計算基礎,加上一些調節規則,降低較大市值股份對指數造成的影響。科技股份的比重約為50%至60%之間。

羅素指數

這一系列的指數,由美國FTSE Russell公司維持,以市值加權平均計算出來。

其中羅素3000指數 (Russell 3000 Index) ,包含美國3000家最高市值的公司,代表了美股市場98%。看股份數目及市值來看,都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數。它是另外兩個羅素指數的基礎。

第一個是羅素1000指數 (Russell 1000 Index) ,它包含羅素3000指數裡首1000支股票。第二個是羅素2000指數 (Russell 1000 Index) ,成份股是最小的2000支股份。

哪個指數最能代表整體美股市場?

從成份股數目和權重來看,最為人認識的道指,其實並不能有效反映整體美股市場的狀況。標普500指數和羅素3000指數,相對而言更為可靠。可能由於權重股的影響力太大,兩者的走勢其實相差不遠,我自己主要觀察標普500指數便足夠。

關注科技股的投資者,可留意納斯達克指數。不過,由於當中亦包含非科技類企業,投資者也可觀察一些科技版塊的交易所買賣基金 (ETF) ,例如資訊科技股可留意VGT,半導體股可關注SOXX和SMH,雲計算則有CLOU和WCLD等等。

至於中小型股份,羅素2000指數是一個不錯的指標。有時候,當標普500指數和羅素3000指數上漲時,羅素2000指數的表現卻不一定同步,反映市場並非全面看俏,主要由大型股帶動,而中小型股表現相對落後。透過觀察這些指數不同的表現,可了解整體美股市場的健康狀態。

(本文於Patreon首先發表,追蹤/訂閱即可第一時間閱覽更多投資文章及獨家內容:https://www.patreon.com/mathofstars

2021年8月7日

千禧世代致富藍圖:一年只花15分鐘的投資計劃,兼論5個阻礙發達的原因

以往曾介紹一些永恆組合和全天候組合等投資方法,這次介紹一個為千禧世代 (Millennials) 特設的組合,達至「慢慢致富」的目標。

在你爆出噓聲之前,請花幾分鐘了解為甚麼值得追求「慢慢致富」,而不是坊間那些「一年內由十萬滾出一千萬」的奇蹟。

影片連結:5個阻礙發達的原因!年花15分鐘操作,如何跑贏90%投資專家?懶人組合,投資新手策略

William Bernstein 的《If You Can》投資計劃

這個慢慢致富的藍圖,源自一本名為《If You Can》的小書。說它是小書不為過,因為只有十多頁,一個小時就能看完。而且作者 William Bernstein 特意把 PDF 版本免費公開 (http://efficientfrontier.com/ef/0adhoc/ifyoucan.pdf),不必購買實體書或 Kindle 版本電子書。

作者在本書開首,便道出這個計劃的全部好處:一個7歲小孩都能明白、每年只花15分鐘來執行、但長線可以跑贏90%財經專家、令你慢慢成為百萬富翁。

這就是為甚麼慢慢致富可能比速富更值得追求的原因:需時可能久一些,但容易做到。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由25歲起,存起15%的收入,投入到退休投資。把這筆錢平均放於三種投資工具:「全美股票基金」、「美國以外環球股票基金」和「全美債劵基金」。每年花5分鐘再平衡 (re-balance) 一次,即是賣出部份增長得多的資產,把錢換入相對落後的資產,令每種的佔比重回三份之一。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組合的歷史績效。假設首年投放10000元,以後每年投入10000元(這個數額按年隨通貨膨脹調整),投資Vanguard旗下的三隻基金,從1997年1月至2020年底,24年間的表現如下:

圖中藍線是If You Can組合,紅線是100%投資於編號為SPY的標普500指數ETF。計及多年來投入的資金和複利效應的回報,24年後金額變成792,328元。由25歲至退休年齡,絕對不止24年,你能投資的金額也應該不止此數。要透過這套方法致富,看來絕不是夢。

If You Can組合當然跑輸標普500指數ETF,但勝在穩定,計及累積投入的資金,歷來最大回撤是-29.81%,比SPY的-42.54%為低。按年計最差的一年-25.36%,也比SPY的-36.81%為好。反映波動情度的標準差是10.55%,亦低於SPY的15.38%。可說是以較低回報換取較低風浪。


年輕人的退休計劃,任何人要留意的5大投資障礙

千禧世代一般泛指1980至1990年代出生的人。這本小冊子於2014年出版,這些人大約就是25歲以下。作者構思這套由25歲起投資的方法,可說為他們量身訂做。當然,任何現在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也可採用這個藍圖,慢慢致富。

介紹這本書還有另一原因。作者提出5個阻止我們致富的原因,我認為十分值得與大家分享。不止年輕人,任何投資者處理好這5個問題,都能大幅改善財務狀況:

  • 儲蓄不夠
  • 未能學習投資原理
  • 沒有了解金融史
  • 被自己的心態影響
  • 受財經業界影響

第一點不難理解。儲蓄與消費成反比,開銷越大,存到的錢自然越少,能投資的金錢就更少,更難富有。

第二和第三點是甚麼意思呢?作者以飛行比喻,投資原理就像空氣力學,未懂這些必要知識便去投資(操控飛機),很容易虧蝕(墜機)。而金融史就如飛機失事的調查報告,了解以往為何會發生崩盤(空難),便能更易分辨當前市場環境是否良好(飛機運作正常),在出事情之前採取行動避過一劫。

這套方法為甚麼只投資三種資產?為甚麼是這三種?作者在書中都有解釋,當中也涉及投資原理。

第四個要點很簡單,「你就是自己的敵人」,投資失利者往往被心魔打倒,未能理性操作,例如在大市升至泡沫化時,因為害怕錯過 (Fear of missing out) 而在高點買入,市況瞬間逆轉,造成很大的損失。

最後一點是甚麼意思呢?市面上有很多投資機會,但當中有多少能真的達到期望回報呢?你的利潤又被高昂的佣金、基金管理費和手續費蠶食去多少呢?避開那些異常誘人的投資產品,挑選成本最低而最符合你的投資策略的標的,已能令你的回報增加不少。

If You Can投資方法明顯是為打破這五點而設。不過當你日漸累積投資知識(第二點),更可以設計更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希望這次介紹能令各位投資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如何「慢慢致富」有多點思考。


(本文於Patreon首先發表,追蹤/訂閱即可第一時間閱覽更多投資文章及及獨家內容:https://www.patreon.com/mathofstars

命運是宿命嗎?從《無間道》講起!陳永仁注定要死?兵賊掉轉都係整定?

 《無間道》20周年,至今仍被譽為港產片天花板。 片中有好多隱喻,不說自明。但當中有個宿命主題,你又知不知道? 由兵變賊,由賊變兵,是命運注定嗎?如果陳永仁不做臥底,同樣會慘死?還是一個好警察? 從這套電影,講講命和運是甚麼,人生有沒有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