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走資瑞士銀行,Dukascopy離岸戶口,香港地址+護照申請,存款保障,送虛擬貨幣

上次介紹過TransferWise,用來跨境轉帳非常好用,可惜不是真正銀行戶口,沒有存款保障。

這次介紹另一家名為Dukascopy的網上銀行,瑞士註冊,有以下優點:

  • 無月費,無最低存款要求(反而高於50000美元要收年費)
  • 香港護照及地址可以開戶
  • 真銀行戶口,有存款保障
  • 多種貨幣選擇,亦可投資(只限個別投資產品)
  • 可申請Debit Card,憑卡提款及消費
  • 網上極速開戶,不需郵寄認證文件
  • 此銀行發行虛擬貨幣Dukascoin(DUK+),開戶即送5 DUK+

但這個戶口亦有缺點:

  • 申請Debit Card要收費,亦有CHF1月費(約8港元)
  • 不是實體銀行(這是所有網銀的缺點,要接受得到才好申請)

開戶即可收到5 DUK+,行文時兌歐元為1 : 1.59 EUR,即是送錢俾你洗!如果經我的推薦碼申請,你和我都各得到 5 DUK+,互惠互利❤️(不使用推薦碼申請,你也同樣獲贈 5 DUK+,隨喜選擇用不用)

開戶請到手機 App Store 下載「Dukascopy Connect 911」App,或到以下網址掃描QR碼:

https://www.dukascopy.bank/swiss/open-mca-account/

✅互惠互利,首次開啟App時可輸入我的推薦碼:WTT-AKB

申請成功後,要下載另一個App開立貨幣戶口和申請Debit Card。請到App Store搜尋「Dukascopy — Swiss Mobile Bank」。

示範影片:


全天候組合:無懼市場風雨,升跌市都適用的ETF策略

上回介紹了Harry Browne的「永恆組合」,好處是夠簡單,把資金分成四份投放在不同資產,定期再平衡便可以。這次介紹一個「全天候組合」,可說是進階版的投資策略。



全天候組合,四個投資季節皆適用

這個全天候組合,由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的創辦人Ray Dalio(達利奧)提出,經由著名作家Tony Robbins(托尼·羅賓斯)發揚光大。

Tony Robbins的網站提及,有一次達利奧對他說,有一套投資策略可以應對各種市場環境。達利奧認為影響資產價格的經濟狀況,大致不出四種。他把這四種情況比喻為「季節」。

  • 經濟增長超乎預期
  • 通脹超乎預期
  • 經濟增長低於預期
  • 通脹低於預期(即是通縮)

而每一種「投資季節」,都有一些表現理想的資產類型。

如果針對這四種季節做好投資分配,就能輕鬆面對任何市況。曾看過上一篇「永恆組合」的朋友,不難發現這種想法和Harry Browne提出的概念何其相似!

但兩者有一個很大分別,也是我視「全天候組合」為進階策略的原因。達利奧說,要分成四份分配的不是資產的比重,而是風險!即是每個投資季節只面對四份之風險。由於各種投資產品的波動性都不同,最終分配至各種資產的資金比重也不會一樣。這就和Harry Browne的「永恆組合」的平分四份不同。

按照這套概念,大致上可以把資金放進五種資產:

  • 股票
  • 長期美國國債
  • 短期美國國債
  • 商品
  • 黃金

各種資產中,以長期國債佔最多,約40%。最少是黃金及商品,各7.5%。


回溯測試


再搬出Portfolio Visualizer做測試,在2007年投入$10000美元,每季按既定比例再平衡,直至2020年9月,全天候組合總值變成$28899。年度化增長約8.02%。

同期標普500指數ETF (SPY) 的增長稍高一點,總值變成$31274,年度化增長為8.65%。

而Harry Browne的永恆組合,增長最少,只有7.15%,在三者之中敬陪末席。


大家難免會問,跑不贏標普500指數,不如只買指數基金,何苦搞全天候組合呢?原因就是「全天候」三個字。這個組合可以無懼市場風雨,因為波動較低。

以今年初因疫情出現的大跌市為例,從圖中的走勢圖可見,標普500指數ETF下跌幅度驚人,而全天候組合和永恆組合就好像放軟了一點而已。當你可能因為持有的指數ETF崩盤而食不安、睡不著,組合投資者就可以輕鬆面對。

從數字看,全天候組合歷來最大回撤 (Max. Drawdown)、最大年度虧損 (Worst Year) 和波動率 (反映於 Stdev) 都遠低於指數ETF。另一方面,全天候組合在虧損方面也比永恆組合稍勝一籌。

簡言之,全天候組合犧牲了一點回報,換來低一點風險。這種組合不會是追求最大回報的交易者那杯茶,但卻是追求穩定增長的懶人投資方程式。

這條方程式並非要一成不變。達利奧說過,以上只是大約比例,最重要是取其概念,按自己的情況設計專屬組合。例如不喜歡股票的波動,可以把比重再調低一點。看好黃金的前景,可以多加一些。把風險分散便可以。

2020年10月16日

永恆組合:懶人ETF投資法,睡得安心的長期投資策略


筆者為人比較懶,喜歡不用付出太多時間的投資操作。你以為低付出就等於低回報?未必。簡單的投資組合,回報不一定很低,但可以令你睡得安心。這次介紹的永恆組合投資法就是一例。



Harry Browne的永恆組合

這個永恆組合,英文稱為Permanent Portfolio,由已故著名投資分析師Harry Browne提倡。在他的名作《Fail-Safe Investing: Lifelong Financial Security in 30 Minutes》裡有17條投資原則,第11條就是「建立一個安全的組合以作保障」(Build a bullet-proof portfolio for protection),即是這個永恆組合。


為甚麼他夠膽稱這個組合為「Bullet-proof」?原因是這個投資組合把資金配置到不同類型產品,不僅各有不同波動性,而且相互的關聯系數不高。理論上無論經濟是繁榮還是蕭條,通貨膨脹還是收縮,組合內的產品的不同漲跌幅度都減低整個組合的價值波動,從而令組合能夠「永恆」運作。


這個組合複雜嗎?一點也不。組合內只有以下四種資產類型,而且以均等價值分配:

  • 美國股票
  • 美國長期國庫債劵
  • 貴金屬(黃金)
  • 現金

甚麼?把25%資金放在現金,只有25%買股票?這麼「安全」,有甚麼意思?怕輸就不要投資了⋯⋯(下刪三千字負評)


在你燒掉這本書之前,不如先了解這個組合背後的原理,保證必有得著。Harry認為,一個同時滿足安全、穩定和簡單這三個條件的組合,裡面必須能有至少一項投資物能應對經濟繁榮、經濟蕭條、通脹、通縮這四個不同投資環境。他的看法如下:


  • 股票:受惠經濟繁榮,在通脹、通縮和經濟蕭條時表現欠佳,但在長遠而言,在這些不利時期的損失不會完全抹去經濟繁榮期股票的獲利
  • 債劵:同樣受惠於經濟繁榮,而且在通縮期利率下跌時也受惠,但在通脹和蕭條時不利
  • 黃金:在大幅通脹時回報甚豐,但在經濟繁榮、蕭條和通縮時表現不濟
  • 現金:在蕭條時最重要的東西,可以在你的個人收入和投資不利時,依然保留購買力,而且利率上升時亦有得著。另外,現金在通縮時也有價值,在經濟繁榮時中性,而在通脹時當然是輸家


Harry認為,雖然這四種投資物有互相抵消脹跌的功效,但在長期而言,上升的投資物的回報不會被下跌者完全抹去,所以此組合始終可以帶來長期穩定的回報。

永恆組合的回溯測試

理論歸理論,實際結果最重要。下圖是由2005年至今,持有永恆組合的表現,以及比較同期追蹤標普500指數的ETF的表現。測試設定每年重置組合比例一次,即是把多賺的投資產品減持,買入落後的產品,從而令比例回復每樣產品都是25%。




由圖中所見,永恆組合由$10000變成$31949,年化回報(CAGR)為7.70%,跑輸標普ETF。但最大回撤(Maximum Drawdown)只有-12.63%,即是歷來連續下跌最多的一次,回調不足15%;相反標普ETF雖然由$10000升至$39454,但最大回撤達到-50.80%,即是下跌最厲害的一次,足足輸了一半身家。

按年度計,永恆組合最差的一年只小輸-3.01%;而標普ETF則輸-36.81%。而最豐收的一年,永恆組合上升16.19%;標普ETF則上升32.31%。


從標準差(Stdev)可見,永恆組合是6.69%而標普ETF則是14.58%。此數值可反映投資組合的風險,永恆組合的波動性較低,所以可視為風險相對較低。再看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和索提諾比率(Sortino Ratio),也是永恆組合較理想。此兩個指標量度承受一個單位的風險所能創造的回報,一般而言是越高越好。


不看數字便看圖,代表永恆組合的藍線上下波幅一直都比標普ETF低,正好反映其穩定和安全的特性,而且在某些時期組合價值還高於標普ETF呢。


有一點要留意,原作者Harry沒有說要用ETF,黃金這部份他就提議持有實體黃金,債劵也是建議透過銀行或證劵商買入美國國庫債劵。筆者在以上分析採用ETF(股票是VTI,債劵是TLT,黃金是GLD),好處是要建立這個投資組合的話,建倉比較簡單,買賣都很方便。另外,原作者其實亦提及一些替代方案,例如買入永恆組合基金,即是按永恆組合的原則操作的基金。


永恆組合不是最好賺的投資方法,但平衡回報、風險、穩定性和簡易度,絕對是不錯的策略,適合工作忙碌無時間炒賣的投資者,或者想不費太多功夫而取得一定回報的人。


如果想自行回溯測試不同組合,可以到Portfolio Visualizer這個網站,除了可自訂組合持有的資產,也內建不少著名投資組合,例如Harry Browne這個永恆組合。


2020年10月14日

Google試算表投資分析 - 相對強度 (RS) 找出強勢股票

成千上萬股票之中,總有動力較強者。買股票當然要「趁勢」,無理由棄強選弱。所以要怎樣找出強者,就是「趁勢」投資者的重要功課。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坊間有不少能協助我們找出強者的工具。

例如StockCharts.com有獨門SCTR評分,比較個股在市場上跑得有多前,例如評分95,便是表現比95%的股票更好。MarketSmith也有RS評分,100為最高,越高代表跑贏越多股票。


可惜以上都是收費服務,而且並不一定適用於你的投資組合,例如StockCharts.com就沒有港股評分。

要自己做,可以試試 Relative Strength (RS) ,即是相對強度。要注意, RS 和圖表常見的 Relative Strength Index (RSI) 不同。RS 是和大市或另一種產品比較,而 RSI 是和同一股票的歷史比較,即是「昨日的我」。

 


☝️我的YouTube影片,歡迎收看:相對強度 RS 找出強勢股票 (不是RSI) ,自製動力選股技術分析工具 | Google試算表投資分析

相對強度 (RS)

相對強度的計算方法很簡單,就是一支股票的價格與用來比較的指數或另一支股票的價格的比例。如果想知道A股票相對B股票的強度,就把A的價格除以B的價格。

那麼是否這個數字越大越好呢?不應該單純這樣看。 RS 的其中一種常見用法,是用來看股票相對大市的強度的變化走勢。

如果股票相對大市指數的 RS 值,在去年是 1 ,然後逐漸升至今年的 1.5 ,那麼可以初步判斷這支股票在過去一年的表現漸漸拋離大市。

RS 的上升速度越快,就代表拋離大市的動力越強。如果把 RS 畫成折線圖,從 RS 的斜率便可判斷其動力。

然則, RS 上升就可以入市了?也不一定,要配合其他因素。例如大市在下跌而個股也一樣,但個跌下跌速度較大市慢,那麼 RS 也會上升。

可見相對強度只反映兩者之間的強者,但如果兩個都是爛蘋果,不見得要買爛得比較少的那個來吃,吃了還是會拉肚子的。所以, RS 最好和同期的股價走勢圖一起看。

那麼,在實戰裡 RS 要如何使用呢?它是一件工具,用法視乎使用者技藝。以下介紹一些可供參考的用法。

看個股動力

觀察某支股票相對大市指數的 RS 走勢,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值得買入,或者持有後留意是否要減持或平倉。


假如心儀股票相對大市指數越拋越遠,能增加你買入的信心。而如果股票相對大市優勢漸漸收窄,則值得考慮減少持貨或離場(當然配合其他條件會更好)。

比較兩支個股

假如你看好兩支股票,但看來難分高下,要怎樣取捨呢?「我全部都要」是一個選項,但如果你想一注獨贏買入強中之強者,則可以計算兩者的相對強度,即是A / B 。如果 A 一路跑贏 B ,而且越拋越遠,你會見到一條傾斜向上的 RS 線。反之, RS 線會向下滑。

挑選行業皇者

如果看好一些股票,可以比較其中所有股票相對大市指數的強度走勢,挑出強中之強。以同一指數作標竿,可以看到個股的動力優劣。


例如你看好電訊業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想買入一、兩支電訊股。除了分析各間公司的基本面和業務前景,還可以比較每一支股票與大市指數的相度強度變化。相對強度走勢跑得最前的,就是市場用錢投下信心一票的,值得仔細考慮。

筆者製作了一個相對強度計算機,能從Google財經直接取得股票和指數,計算相對強度,並繪畫圖表。有興趣的讀者請到筆者的Facebook專頁私訊索取Google試算表範本連結。

香港終於有亞太房託ETF,買唔買好?比較兩隻同類ETF

三星將在香港推出「亞太高息房地產信託(新西蘭除外)ETF」,包羅一籃子高收益房託,而且有港元計價及美元計價兩個版本。對於偏好收租的投資者,這種打包房託收租的ETF是否一個好選擇?


房託ETF

房地產信託ETF,是一種交易所買賣基金,持有一籃子房地產信託(REITs) 。投資者買入這種基金,就變相間接持有ETF組合內的所有房託。透過ETF持有房託有幾個好處。


首先是入場門檻低。如果要自行逐隻房託投資,每隻買入一手的總價也不低。但ETF包含組合內的所有房託,每隻房託佔比按既定機制而定,只買一手都等於買齊這些房託。


其次是節省時間。買入ETF變相一次過購入一籃子房託,慳了自行操盤的時間。


而且,這種持有多個地區房託的ETF,讓你不用開立各地的股票投資戶口,都可以跨地域投資。


但有利必有弊。這種ETF的組合由發行商按既定機制決定,一般是追蹤相關指數,散戶投資者不能自行調節不同房託持股比例。例如某ETF裡的商舖房託佔五成比重,如果你偏好工業物流類房託,這隻ETF就不適合你。


而且,自行建立個人房託組合不需付管理費,但ETF就有這筆開支。假如一隻ETF的管理費為0.5%,就變相在你的收益裡取走0.5%。而其實管理人的工作只不過是按追蹤的指數定期調整持股,值不值得這筆管理費呢?


三星亞太房託ETF與同類比較

據現時已有資料,包括官方網站,三星這隻新的ETF有港元(編號3187) 和美元(編號9187) 版本,將於10月15日開始在交易所買賣。


這隻ETF追蹤S&P High Yield Asia Pacific-Ex New Zealand REITs Select Index (Net Total Return) 這個指數,共持有30隻亞太區(不包括紐西蘭)房託,現時未有公開全部持有名單。但看10大成員,唯一的香港房託竟然不是市值最高的領展 (823) ,而是置富 (778),佔總值9.0%,相信也是唯一的香港代表。或者因為置富息率比領展高,符合高收益要求?



這是首次有房託ETF在香港上市。環顧亞洲其他地區,亞太區房託組合的ETF,筆者比較有印象的還有兩隻,都在新加坡上市。


首先是Philip SGX APAC Dividend Leaders REIT ETF,2016年於新加坡上市,追蹤iEdge APAX Ex-Japan Dividend Leaders REIT Index,有坡元 (BYJ) 和美元 (BYI) 版。現時總資產值約為0.192億坡元。


另一隻是NikkoAM-StraitsTrading Asia ex Japan REIT ETF,於2017年在新加坡上市,追蹤FTSE EPRA Nareit Asia ex Japan REITs 10% Capped Index,同樣也有坡元 (CFA) 和美元 (COI) 版。現時基金規模約為239.77億坡元。


我一向用Interactive Brokers (IB) 投資外國市場。但以上兩隻新加坡上市ETF,我在IB只能找到坡元版 (BYJ、CFA)。以下簡單比較三星房託ETF、BYJ以及CFA。


持有房託所屬地區

已知三星亞太房託ETF持有30隻房託,覆蓋日本、澳洲、新加坡和香港這幾個地區,以日本佔最多,分佈如下圖:



行文時BYJ持有30隻澳洲、新加坡、香港和泰國上市的房託。因為所追蹤的指數不包括日本,所以也沒有日本房託。組合成員如下圖:




至於CFA現時持有32隻房託,以新加坡上市的為主,其次是香港、內地、馬來西亞及印尼上市的,沒有澳洲和日本。組合成員如下圖:



從地區而言,三星和BYJ的分佈較平均,而且都包含了澳洲、新加坡和香港這些我認為房託前景穩定的地區(如果香港區代表是置富,也算是一個不差的選擇,因為此房託三個核心物業都是大型住宅區的中檔商場,有穩定消費力;如果有領展則更好),符合穩定收益投資的要求。

特別一提,在這三隻ETF之中,只有三星持有日本上市的房託。如果有興趣投資日本市場,可以考慮。


物業類型比重

三星房託的物業比重,零售佔超過四成,其次是綜合類,然後是辦公室、酒店及度假村,最後是工業類。



BYJ在各類物業的比重如下圖。可見零售佔不足四成,其次是綜合類,然後是工業和辦公室。



CFA的比重圖如下,零售佔不足四成,餘下是工業、辦公室、綜合類等等。



個人看法是,隨著網上購物日漸流行,零售房託未必能長期維持高速增長,這類房託的佔比不宜太高。相對而言,我比較看好工業及物流類,理由如上一篇文章所言。單就這一點而言,三星不是我那杯茶。


管理費和開銷

基金管理費 (Management Fee),就是從你的收益肥肉裡切走一塊,當然是越低越好。

三星房託的管理費是0.65%,BYJ現時是0.3%,而CFA現時是0.5%。留意按ETF的章程,管理費有機會加減。以現時的管理費看,新推出的三星最貴。


三星:



BYJ:



CFA:




派息

香港和新加坡都沒有股息稅,收到的派息都可以全數入袋,不似澳美加等地要先扣稅。


三星和BYJ都是半年派息一次,CFA是季派。要留意三星那隻雖然每年6月及12月派息,但已宣佈2020年12月,即上市後第一個12月,不會派息。第一次派息要等到2021年6月。


新上市的三星未有派息紀錄,據基金簡介單張,追蹤指數的最新股息率是5.73%(截至2020年9月30日)。BYJ的Dividend Yield是3.17%,CFA則是5.32%(此兩者數據來自marketwatch.com)。牌面上三星息率有優勢,沒有辜負「高息」之名。


風險

持有ETF的主要風險有幾種。先說匯率,由於BYJ及CFA在新加坡上市,以坡元 (SGD) 計價及派息,海外投資者要面對匯率波動的風險。有些人會選擇借貸,例如以1.6%利率借入坡元買入坡元計價的房託,如果房託息率有4%,就可套取2.4%的帳面回報。由於成本是借回來,不怕賺息蝕價。但要留意借入的貨幣以及房託的息率變化,如果息差不高未必值博。


至於三星房託就同時提供港元及美元版。在聯繫匯率加持下,兩者分別不大。本地投資者或者會較喜歡港元版,買賣和收息不用轉換貨幣。


除了匯率,房託本身的表現也是一個重要風險。以今年為例,疫情導致某些房託減派,零售房託所受影響可能較大,疫情較嚴重的地區也可能要較長時間復元。從這個角度看,投資房託較分散的ETF會更適合追求穩定的投資者。


另外要留意ETF的成交量,如果成交疏落反映不受投資者支持。三星未有歷史數據,BYJ平均每日成交只有數千股,CFA就有數十萬股,比較理想。


留意到有一些對三星這間ETF發行商的負評,主要來自幾個月前的期油ETF轉倉事件。關注發行商表現的投資者,最好留意同系ETF的往績,以決定是否對這隻新的ETF投下信心一票。


總結

雖然息率不低,但考慮到管理費不算低,未知全部持有房託名單,加上首次派息要等到明年6月,我不會急於上市時買入三星的ETF。不妨先觀察未來數月的市場表現,包括這隻ETF的交投量,以及疫情是否持續、各地租務市場的復元進展,才作決定。


我的穩定收入倉:新加坡房託和商業信託

 很多網誌作者都分享自己的投資選擇,我也來湊熱鬧,講講自己的持貨。這次先談新加坡這一塊。

我選擇的新加坡房託及商業信託

我的投資組合有兩個部份,其一是穩定收入,其二是較進取的投資產品。新加坡持貨是前者其中一類主要成員。

以下是我持有的新加坡上市房託和商業信託:

  • C2PU
  • ME8U
  • BUOU
  • AJBU
  • M44U
  • CJLU
  • A17U

其中CJLU是商業信託,其餘都是房託。

為甚麼選擇CJLU?這是新加坡一間主要寬頻業務供應商,在住宅寬頻市佔率極高,而且因為網絡舖線投資額龐大,比較不容易出現有力競爭者,變相有一點護城河。雖然這類業務不似其他科技股有強勁增長,但勝在有穩定現金流。

對新加坡房託有點認識的朋友,應該會留意到我主要持有數據中心、工業、貨倉和醫療類房託,而不是零售物業。

我曾持有RW0U,即是擁有香港又一城商業及辦公室大樓的房託,IPO後不久便趁好價沽出。

我亦曾持有CLR,這隻新加坡ETF持有一籃子房託。當時的想法是只需買一隻ETF便能間接買入一堆房託,無需自行選擇。數月前全數沽出的原因,是這隻ETF持有不少商場類房託,而我暫時不看好這類房託。結果收息之餘亦享受到股價增長,賺息又賺價。

在沽出CLR後,這幾個月我便一直收集數據中心、工業、物流和醫療類房託。如下圖所見,僥倖大部份現價都比平均買入價更高。


新加坡房託的前景

我不是專業分析員,純粹從一般投資者角度思考。零售及辦公室類房託在過去十年受惠於經濟增長,價格一直大致上升,租金收入亦不斷上漲。但下一個十年,我更看好數據中心、工業、貨倉和醫療類房託。

選擇數據中心不難理解。全球都進入了資訊爆炸年代,不止科技企業,基本上大小企業都離不開互聯網。巨企可以有自己的空間放置伺服器,但其他公司大多都放在數據中心。對這類空間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

至於工業和貨倉,則和消費習慣改變有關。以往人們大多到商場購物,但近年網購漸漸成為主流。可以預見長遠對零售店舖的需求會放慢,相反網購增多就令倉儲物業更搶手,工業和物流類房託應該可以受惠(神級投資者Starman亦在網誌說過看好這類物業,可參考他這篇文章: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_14.html)。

而醫療類房託,並非因為疫情而看好。主要是考慮到人們會節省消閒購物開支,但較難在健康之上慳錢,加上人口老化令醫療需要增加,估計醫療設施需求會穩定增長。

新加坡是亞洲區主要的房託市場,除了當地物業的房託,還有其他地區的房託都在新加坡上市,而且數據中心、工業、貨倉和醫療類選擇不少。反觀香港房託以零售和辦公室為主,不合我的長線投資策略。

另外,新加坡不收股息稅,收入全數落袋。美國和加拿大都有不少房託選擇(我也持有一些),但要抽起部份稅金,回報率打了折扣。

不過,新加坡房託今年已升了不少,買平貨的時機不易找。持有外幣計價房託也要注意匯率風險。

2020年10月13日

3大理由買iBond!回報好唔好?有咩優惠?低門檻債劵,保證息率


金管局剛剛公佈2020年iBond詳情。將於10月23日接受認購登記,11月9日下午2時截止,11月17日在聯交所上市。

睇完簡介資料的初步結論是,低風險穩定回報產品而言,絕對值得考慮!

(1) 至少2%穩定回報

iBond 2020為期三年,息率有浮動和固定兩部份。浮息會按照定息日最近6個月的按年通脹率計算,而定息部分則為2厘。即使因為通縮而沒有浮息,也保證收到2厘定息。

只有2厘息率?有咩咁吸引?可能這是不少投資者見到iBond的即時反應。

要知道,iBond不是投機產品,不能應以炒股的心態和回報看待。以低風險、穩定回報產品而言,iBond絕對超班。

現時銀行活期存款基本上等於0利率,定期存款利率亦多數低於2厘。個別銀行,尤其是虛擬銀行,偶然有特別優惠,但通常要符合特定條件,有些高息計劃還有限額。iBond的風險同樣低(甚至更低),而回報不低於定期存款,還不吸引麼?



(2) 接近0風險

iBond由金管局發行,集資所得會投放於外匯基金投資。除非你認為金管局有倒閉危機,否則違約的機會實在很低。你可以把它類比為一些穩定主權國家的債券。

至於企業債,一般低風險企業債的回報也是1厘至2厘左右,除非你能夠在市場震盪時入手,例如今年三月疫情引發的跌市,有些國際企業的債券就試過大平賣。能夠做到更高回報的,一般評級就較低,也就是風險會高一些。

如果你追求穩定回報,組合內有不同風險的債券,iBond絕對可以成為低風險部份的一員。

(3) 入場門檻低,買賣容易

這次iBond起始認購額1萬港元,可說是普羅投資者能沾手的債券之中,入場門檻最低的(不計美國ETD、債券基金和跌到低殘的企業債)。

平時經銀行買債券,最低認購額動輒六位數字。雖然透過IB買債的投資額低很多,但很多普羅投資都無IB戶口,而且IB有每月收費(除非交易佣金能抵消)。

而iBond的申請方法和平時抽新股差不多,持有香港身份證人士就可以抽,可以網上交表,不一定親身交表。由於iBond可經交易所買賣,比不經交易所買賣的其他債券方便得多。

有咩著數?

除了以上三大理由,抽iBond仲有其他著數。兩間牽頭行,即中銀和匯豐,都豁免認購手續費;而據講多間券商都會推出優惠,吸引投資者入表抽iBond。

有咩風險?

必須提醒投資者,iBond不是無敵,利率可升亦可跌,受消費物價指數影響。雖然過往幾期iBond都頗受歡迎,但不保證這次也一樣,日後要提早賣出時,未必有足夠市場流動性。加上發行的香港政府評級前景可升也可跌,而代為持有iBond的銀行亦未必百分百安全,這些風險也不能忽視。

總括而言,iBond未必吸引到炒股高手,但絕對適合想懶懶地坐著收錢,而風險胃納不高的投資者。


(以上僅屬個人意見,不構成投資要約、招攬、建議或任何保證。)

命運是宿命嗎?從《無間道》講起!陳永仁注定要死?兵賊掉轉都係整定?

 《無間道》20周年,至今仍被譽為港產片天花板。 片中有好多隱喻,不說自明。但當中有個宿命主題,你又知不知道? 由兵變賊,由賊變兵,是命運注定嗎?如果陳永仁不做臥底,同樣會慘死?還是一個好警察? 從這套電影,講講命和運是甚麼,人生有沒有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