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

區塊鏈是甚麼? 一次看清原理,有哪些應用足以改變世界? 哪些傳統行業會被淘汰?

新嘗試,建立了一個名為《思維漫步》的YouTube頻道,專門與華文世界觀眾分享知識類影片。在此發佈文字稿。

影片連結:區塊鏈是甚麼? 一次看清原理,如何改變世界? 顛覆哪些傳統行業?  (可選中文字幕)


區塊鏈這個怪怪的詞彙,到底有甚麼意思?為甚麼它會變成最熱門的科技?它有甚麼功用,可以顛覆人類未來的生活模式?

區塊鏈是甚麼?

讓我們先從它的原理說起。區塊鏈,其實是一種紀錄以及保存資料的方法。顧名思義,區塊鏈就是把一些「區塊」連結起來,組成一條鏈,而要紀錄的資料就放在區塊裡面。

那有甚麼特別之處呢?我們平常做紀錄,譬如說記帳,不就是一筆接一筆的把收支寫在帳本上面嗎?與區塊鏈有啥不同呢?

區塊鏈有很多創新要點,其中包括「去中心化」、「難以竄改」、「透明」、「私密」與「高效率」。讓我們舉例說明。

假如有一班球友,經常一起出去玩,一起吃飯與買東西。結帳的時候,往往由其中一個人先付錢,然後才結算每個人該付出多少。除了這些群體消費,個別球友私底下也會有金錢往來。

他們覺得每次計算很麻煩,倒不如買一本公用帳本,每次有集體開銷與個人交易,就先紀錄在帳本裡,每個月底才結算一次,比較省時方便。這就是傳統的紀帳模式。

但後來,球友們覺得這樣還是不太好,因為要委託其中一人記帳,要查閱紀錄就必須找他。而且只能相信記帳的球友沒有寫錯,如果不小心弄丟了帳本就更麻煩了。

於是,其中一位擅長科技的球友,就開發了電子帳本。帳本不再以實體型式存放,沒有弄丟的風險。帳本也不只一本,而是每個使用者都有一份。每次寫進新的紀錄,所有人的帳本會同步更新。要在帳本增加內容,必須通過所有成員的認證,並經過一連串的運算,內容也加密了,防止未經許可的變更或偽造。

其實,這就是區塊鏈的原理。區塊鏈就是一個資料保存系統,每個條目都是一個區塊,一個接着一個連接起來。所有新的紀錄,都會產出一個新的區塊,廣播到所有成員進行驗證,然後才能增加到區塊鏈。

傳統的紀錄方法,難免會有一個中心點,例如存款的紀錄放在銀行、股票買賣紀錄由交易所保存。這就產生了信任的問題。中央管理員必須誠實可信,否則使用者就不願意委託他來管理紀錄。

區塊鏈打破了這種做法,由每個成員共同維護與更新紀錄,每份紀錄都是相同的、最新的、可供驗證的,不用依靠任何中央管理員或中介。這就是「去中心化」的好處。

區塊鏈的另一好處是「難以竄改」。用簡單一點的說法解釋,區塊包含三個部份。首先是帶有時間戳記的條目內容。第二是一組經過加密運算的雜湊值。因為每個區塊的雜湊值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人稱它為「數位指紋」。而最後一個部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上一個區塊的雜湊值。

由於這個結構特性,已經寫好的鏈很難被改動。如果想在兩個區塊之間插入一個新的區塊,就會打破數位指紋的連貫性。如果區塊鏈是一本書,每個區塊就像是每一頁,這種雜湊值的作用就好像頁碼,每頁的頁碼緊貼上一頁,不能改變次序插入。而且雜湊值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改變區塊內容,很容易就能驗證出來。

區塊鏈具有「透明」與「私密」的特點。所有成員都擁有一份紀錄,而新紀錄也在每個成員的眼底下產生,透明度很高。但同時也兼顧到私密的問題。

區塊鏈採用密碼學的演算法,使用兩個密鑰,一個是可公開的公鑰,另一個是保密的私鑰。用公鑰來加密後產生的密文,只有用對應的私鑰才能解密。「打開」區塊鏈,只有涉及的公鑰資訊,但不能查出誰人管有對應的私鑰。

打個比方,公鑰就好像銀行帳戶號碼,而私鑰就像是電子銀行的密碼。你要收款,就要提供帳戶號碼給別人,在區塊鏈而言就是公鑰產生的地址。錢付到你的帳戶之後,你要使用密碼登入電子銀行,才能動用款項,在區塊鏈而言就是用私鑰解碼。

與銀行不同的是,區塊鏈沒有中心點。銀行知道誰擁有帳戶號碼,但區塊鏈裡沒有這個角色,沒有人能夠從公鑰逆向推敲私鑰擁有人的身份。就是這種加密的做法,讓區塊鏈既透明但也私密。

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讓雙方不用經過中心點便能直接交易,也省去了層層的中介,傳遞更有效率。這也是區塊鏈的另一好處。

區塊鏈如何改變世界?

區塊鏈最聞名的應用,就是加密貨幣。由於以上介紹的各種特性,令加密貨幣沒有貨幣發行局,任何人都能夠開發新的交易貨幣。而且可直接交易,交易過程更省時,成本也可以降低。

除了加密貨幣,區塊鏈也可以使用在需要驗證的紀錄。例如可以用區塊鏈儲存大學學位、醫療紀錄和土地買賣等資料。由於數據難以竄改,不怕被偽造文書欺騙。而區塊鏈的私密特性,亦能保障私隱。

這種技術也能用於供應鏈管理。例如農作物從農場送到加工廠,製成食品後再送到超商發售,整個過程都可以用區塊鏈紀錄,每個環節都可以驗證,防止假冒製造。

近年冒起的另一個用途,是智能合約。利用區塊鏈的平台,可以讓交易雙方將交易條款與條件,化為能夠自動執行的程式碼。在觸發交易條件後,合約能自動執行,並進行相關資產轉移。得益於區塊鏈去中心化和可信的特性,無需第三方協助對帳就能直接交易,而且帳本自動對應,減少爭議。

區塊鏈亦適用於數位資產管理。任何資產,無論是專利和著作權,還是實體產物,都可以製作識別紀錄。最近大熱的加密藝術品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所有加密藝術品的交易紀錄和擁有人身份都可以驗證,也不怕紀錄被偽造。

區塊鏈還有千百樣潛在用途,反正涉及產生與保存紀錄的行為,都能受惠於區塊鏈的各種優點。可以想像的到,一旦區塊鏈技術普及,很多傳統行業都會受到衝擊。一些現時不可或缺的中介機構,都會因為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而變得不再重要。

喜歡了解更多科技知識嗎?請你訂閱我的《思維漫步》YouTube頻道,也可以點讚與分享給你的朋友。你的支持,是繼續創作的原動力。謝謝你!

2021年7月29日

再用動能寒暑表,觀察全球市場及美股版塊

上一篇借用 Walter Deemer 的方法,製作港股行業動能寒暑表。計算方法簡單,只需使用歷史股價,也不用看圖表,就能掌握各個行業的動力表現。食髓知味,這次再把同一方法,套用在環球股票市場和美股版塊。

環球股票市場動能比較

要做全球股票市場動能表,理所當然採用各個市場的主要指數,例如香港用恆生指數、台灣用加權指數等等。不過,這次我就想懶一點,套用一系列現成的環球股票 ETF 。

在 Stock Charts 這個股票圖表網站,有一頁 Market Summary ,裡面可以找到各種不同類型的 ETF 列表,其中一部份是 International ETFs 。把這裡的 ETF 放入動能計算表,就可快速建立一套環球股票市動能寒暑表。

為甚麼不用指數呢?首先,我採用的 Google 試算表,缺少個別市場的數據,例如新加坡的指數。個人又懶,不想改用其他數據來源,所以改為採用可以導入歷史價格的美國上市 ETF 。

另外,這份列表有兩點小修改。首先是移除了 EAFE Index 的 ETF 。這是一個包括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共 21 個市場的指數。由於另有其他 ETF 已反映當中大部份市場,所以無需再包括 EAFE 這個指數的 ETF 。

同時,Stock Charts 這份列表沒有包括美國(可能因為另有一部份專門列出各種美國指數 ETF)。我希望能加入美股作比較,所以挑選了 VTI 這一支包羅超過 3900 個大、中及小型美股的 ETF 。

最後一個改動,是刪除了 Walter Deemer 用作指標的美股指數和現金回報。簡單一點,純粹計算各個市場的動能便算。

(注意,這些地區 ETF 的成份股和權重,與當地主要指數並不一定相同。)


美股版塊動能比較

採用同樣方法,可以比較美股不同版塊。甚麼是「版塊」呢?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分類法,這次我使用 MSCI 和 Dow Jones 共同製作的 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GICS) 分類法,共有 11 個 Sectors :

  • Consumer Discretionary
  • Consumer Staples
  • Energy
  • Financial
  • Health Care
  • Industrial
  • Materials
  • Technology
  • Utilities
  • Real Estate
  • Communication Services

在這一部份我會放入標普 500 指數 ETF 作對照,看看各版塊與大市指標的動能分野。

把對應的 ETF 放入動能計算表,便大功告成。


如何使用

和上次介紹港股行業動能版塊一樣,數據是死的,要怎樣使用,視乎投資者喜歡的操作手法。例如可以用來觀察市場表現,可以買入動能最強的 ETF 建立被動式操作組合,也可以挑選動能最強的,在裡面尋找個股投資,也無不可。

我會在我的 Patreon 會員專區的每週投資筆記,提供這兩個動能寒暑表,給會員參考。

2021年7月14日

港股行業動能寒暑表,一眼看清版塊和大市強弱

 之前介紹美國著名分析師 Walter Deemer 的行業動能投資法,亦講過我的調整版本。這套方法能否用於港股呢?這次就來開發港股版塊動能分析的做法。

港股動能分析原理

美股版本的原理,是觀察數十個不同行業的基金的價格表現,投資於當中的強者。而動能的計算法,是綜合每一支基金的 8 週、 16 週和 32 週回報,得出一個總分。分數越高代表這支基金的回報越高。而觀察有多少支行業基金的動能比指數強,就可以看到大市的強弱。如果多數行業都比指數強,即是大市的上升動能夠全面。

現在做的港股版,是用同一個方法,計算每個行業裡的代表性股票的動能分數。例如電訊業共有十隻股票,計算每一隻的動能分數,同時比較恆生指數的動能分數。如果超過一半股份都比恆指強,可視為電訊業的動能比指數更好。

行業的代表性股票要怎樣找出來?方法有很多。不少股票網站都有它們的行業股票列表。我的版本,是用恆生綜合行業指數(https://www.hsi.com.hk/chi/indexes/all-indexes/industry),總共有 12 個行業。成份股最少的是綜合企業,只有 8 隻股票。最多的是地產建築業,有 108 隻股票。

為簡化篩選條件,找出較有份量和代表性的股票,我只挑選了每個行業裡市值最大的 40 隻股票。另外,有些股份市值夠高,但上市未夠 32 週,沒有辦法計算綜合動能,所以暫時沒有加入,要留待未來更新這些清單。

全部 12 個行業的動能列表,看起來會是這樣:





港股行業動能寒暑表的用法

以上的分析系統不無缺點,例如行業分類法是否合理。就以地產建築業為例,包括了發展商、房託、物業管理公司和綜合性的地產企業,其實是四種不同的東西。另外,只包括行業裡市值最大的公司,可能會把高動能的中小型股排除在外。

沒有完美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做法。每個投資者可以建立自己的行業分類和股票清單,也可以調整計分方法。最重要是認清自己的投資風格,找出最合適的分析工具。

在我而言,以上這個行業動能寒暑表,有以下潛在用途:

評估大市強弱

我把恆生指數以紅色標示,方便了解每個行業,有多少股票動能比恆生指數強。而數一數 12 個行業之中,有多少個行業動能比恆指強,便可得到一個大概看法,港股市場的整體表現究竟如何。

找出強勢版塊

即使指數下跌,不代表市場沒有投資機會。如果寒暑表裡仍有強勢的版塊,不妨留意相關的 ETF 和個股。

建立被動投資組合

如果參考 Walter Deemer 的做法,也可考慮建立一個機械式操作的組合,例如在每個行業找出動能最強的股票,如果每個版塊一隻,最多同時持有 12 隻,按機制換馬,就有自己的港股動能組合了。未做過回溯測試,不清楚長期回報如何,但或許值得一試。

我會在我的 Patreon 的每週投資筆記,更新這個行業動能寒暑表,供會員參考,希望多一支投資盲公竹。

2021年7月3日

瀨尿牛丸投資系統:適合任何人的財務自由藍圖

上回簡介了幾種財務自由的模式。無論哪一種,都要求一定數目的資產。這次談談一套我認為絕對可行的投資系統,而且可按不同年齡、不同情況調整執行方法,最終達至財務自由。

投資系統的兩個元素

要憑投資達到財務自由,必須確保資產能帶來收入。最直接的做法,是持有穩定收入的投資產品,例如穩定派息的股票、銀行存款、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收租物業、基金和債券等等。這類資產能夠產生穩定的現金流(cashflow),長期持有便等於擁有現金製造機。

另一種從投資收取收入的方法,是投資於成長型投資產品,例如股票、虛擬貨幣、基金等等。這類投資的現金收入通常較少,但可以定期賣出部份套取現金。只要資產增值幅度長期高於套利額,也能製造源源不絕的收入。

穩定收入投資的好處,是無需不停買賣都有足夠現金應付開支,更符合「被動」的要求。而增長型投資操作得宜,回報可以遠高於現金流投資,所需本錢可以少一點。

應該選擇哪一種投資方法?當然是因人而異,但我覺得根本就不應該有二元思維。與其在穩定收入投資與成長型投資之間選擇其一,為甚麼不可以二合為一?

成長+穩定收入投資系統

簡單而言,即是把資產分成兩份。一份是穩定收入資產,另一份是成長型投資。把兩者連結起來,資金能夠兩邊走。成長型投資賺到的錢,可以撥入穩定收入組合,提升被動收入額。反過來,如果穩定收入充足,亦可以轉入成長倉,追求更大回報。

未來成長倉

增長這部份,最簡單的做法可以投資指數基金。對哪一種市場前景有信心,便買入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例如過去10年,美國標普500指數的ETF,代號VOO,年度化回報約14%。追蹤美國納斯達克100指數的QQQ,年度化回報更高,達到20%。

對台股有信心,也可選擇元大台灣50或者美國上市的台股ETF:EWT。前者過去10年回報超過200%,換算年度化回報約為8.5%,而後者2011年至今年度化回報超過9%。

投資者要做的是找出未來前景樂觀的版塊,可以個別地區的整體大市,可以是某個行業,也可以是某種資產類別,例如商品或加密貨幣,分配資金買入。

要降低風險,可以購買不同類別的產品,構成一個投資組合。我曾介紹的永恆組合全天候組合,就是一些經過回溯測試可行的做法,在降低價值波動的同時,維持到不錯的回報。

除了買入並持有ETF,亦可考慮按一些交易系統操作。例如我曾介紹美國著名分析師 Walter Deemer 的行業ETF動力投資法,最多同時持有三支不同版塊的ETF。又或者最近介紹的雙動能投資,原理都是買入動能最強的ETF,按機制進場及離場。無需懂得艱深的投資分析,都能做到動力型投資。

香港房地產增長力驚人,投資物業也是長線取得巨大回報的方法。但入場門檻會較高。

穩定收入倉

系統的另一邊是收入穩定的資產。最多人認識的,當然是「收息股」,即是股息率不低而且穩定派息的股票。港股的例子包括一些公共事業股和銀行股。有些股票甚至能連年增加派息,即所謂「股息貴族」,就更吸引。

另外,自從領展上市後,更多人懂得用房託建立穩定收入來源。房託把旗下物業絕大部份的租金分派,買入房託便可以做「收租佬」,不像從前要有大筆金額方能做業主收租。

市場上也有一些息率不錯的基金。不一定要投資銀行職員經常推銷的基金,其實在交易所也能找到上市的基金。不過還是海外市場的選擇較多。

另一種本地投資者較少留意的穩定收入來源是債券。原理就是放貸,借貸人定期付利息給你,到期再歸還本金,只不過你是借錢給政府或私人機構。香港最容易買到的是政府推出的iBond,近乎零風險而有不低於通脹的回報。在海外市場的選擇就更多,而且不一定要透過入場門檻較高的私人銀行,有些證券商亦提供途徑小額買入債劵。

不要忘了一種最傳統的穩定收入,就是銀行存款。現時利率極低,利息收入近乎零,但不代表完全不應該把錢放在銀行。天有不測之風雲,我們不會知道何時需要金錢應急,有一點存款還是比較安心。

成長型投資與穩定收入投資的比例

資金應該怎樣分配於成長型投資與穩定收入投資?其實要按照個人情況和市場環境,彈性調節。

例如剛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未到退休年齡,積蓄亦不多,放在穩定收入資產亦不會帶來太大的回報。可以把較多資金放在成長型投資,趁年輕滾出更大的雪球。有了較大的本金,可以分配多一點到穩定收入倉。

除了年齡,市場環境也是調節投資組合的考慮因素。例如股票市場處於高速增長期,把錢放在成長型投資,可以獲得較大回報。穩定收入資產價格水漲船高之時,回報率偏低;到「特價」時出手就較為可取。

無論哪一種資產,要達到財務自由,回報都一定要比開支高,組合才能持續運作。上回提及「300倍月開支」,背後的原理就是假設投資回報率4%,而每年開支亦一樣,於是本金不會消減。而如果回報率更高,本金便可以少一點。所以,要佈局不同資產的比例,就要評估開支和回報,才可以找到那個平衡點。

有些人把這種方法,稱為「啞鈴式投資」。不過正常的啞鈴兩邊重量一樣,但投資者卻不一定把資金均衡分佈在兩端。我覺得食神的偉大發明:「瀨尿牛丸」,是更貼切的比喻。牛肉與瀨尿蝦有沒有最佳比例?沒有。喜歡肉味香濃,便放多一點牛肉。追求「爆漿」的快感,就加多一些瀨尿蝦吧。

以上好像是老生常談,不過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踏實做好儲蓄和投資,財務自由真的並非遙不可及。很多在網絡上分享財務自由心得的高手,都是利用指數ETF + 穩定收益投資建立財富,甚至完成提早退休的大計。我自己也努力實踐這套方法,例如去年疫情跌市,便大膽買入一些「特價」的穩定收益產品,令每月的被動收入大增,在自由路上邁進一大步。

增長和穩定收益的投資產品,有哪些選擇?日後繼續分享個人的看法。

(註:其實瀨尿牛丸之所以能爆漿,不是因為瀨尿蝦,而是裡面凝固了的湯。煮好後湯融化了,一咬開便噴射而出。)


(本文於Patreon首先發表,追蹤/訂閱即可第一時間閱覽更多投資文章及及獨家內容:https://www.patreon.com/mathofstars

命運是宿命嗎?從《無間道》講起!陳永仁注定要死?兵賊掉轉都係整定?

 《無間道》20周年,至今仍被譽為港產片天花板。 片中有好多隱喻,不說自明。但當中有個宿命主題,你又知不知道? 由兵變賊,由賊變兵,是命運注定嗎?如果陳永仁不做臥底,同樣會慘死?還是一個好警察? 從這套電影,講講命和運是甚麼,人生有沒有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