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標題明顯是文字遊戲,不過「投資紀錄」和「投資紀律」,卻又真有些關係,而且對於投資的回報有很大影響。且讓我娓娓道來。
投資紀錄
近年我習慣做投資紀錄,把每次買賣的細節都輸入到試算表裡。除了用來總結每月贏輸金額,亦可以給自己回顧操作手法時參考,以求改進操作水準。
以 2020 年為例,暫時共有 56 次已沽貨交易(即是不計算現在持有而未賣出的)。這 56 次交易的簡單統計如下:
- 贏錢的交易: 40 次 (71%)
- 輸錢的交易: 16 次 (29%)
- 贏錢交易的平均回報: 8.11%
- 輸錢交易的平均回報: -4.80%
- 贏錢交易最高回報: 43.43%
- 輸錢交易最低回報: -17.29%
應該怎樣看待以上數字呢?首先,贏的次數比輸的多,表面看來是一件好事。然而,我同時也會看賺錢和輸錢的幅度。平均贏 8% ,平均輸 4% ,一來一回就是兩倍。回就是兩倍。假設一直維持這個贏輸幅度,即是平均每贏一次,可以抵消兩次輸錢。
我認為把贏輸比例和贏輸幅度結合,可以評估自己的操作方法有沒有效。例如贏輸比例各佔一半,看來只是水準平平的交易員。但如果贏錢幅度是輸錢的兩倍呢?又例如只得 30% 時間贏錢,輸錢次數達到 70% ,但贏錢幅度達到輸錢的五倍,這位交易員應該是高手了。
另外,常常聽到一個說法,「投資第一要點是不要輸錢」(而第二點是不要忘記第一點)。贏的次數與幅度配合之下,就能夠創造更大空間達成「長線」不輸錢的目標。留意我加上了「長線」二字,因為投資是一輩子的功課,無需斤斤計較一次得失。
檢視自己的操作操作,以平均回報計算是輸一賺二;以最高賺蝕來看則是接受 17% 的損失只換來 43% 的回報。詳看交易細節,發現有時價格下跌而未能忍心離場,價格上升卻進退失據,結論是「止蝕不夠早,止賺不夠好」。這就是「投資紀律」的重要之處。
投資紀律
我認為投資者應該按自己的風險胃納和財務條件,設計自己的操作方法,然後嚴守紀律實行。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勝過很多市場參與者。
美國著名投資者 Mark Minervini 昨天 (29/10) 有一段推特說他的「Biggest mistakes I made when I started trading」,只有五點:
1. Chasing stocks too far beyond the buy point, or forcing trades that had not yet set a solid buy point.
2. Not religiously cutting my loss when it was small.
3. Not nailing down decent profits fast enough and often giving much or all. of my profits after I attained a decent gain.
4. Not protecting my breakeven point once I attained a decent gain.
5. Not using progressive exposure - jumping in and out too fast at all once instead of moving incrementally.
簡單來說,就是「止蝕要趁早」,不要等損失過大才後悔;也要「止賺得及時」,保障打和點。無論入場還是離場,都應逐步加減,看情況分段投入資金,穩賺利潤再圖更大回報。
這些都是 MM 的著作和推特裡常見的話題,也是投資界的老生常談,但要嚴守紀律卻不是人人做到。敢說能做到這五點,已可跑贏大部份人。單單「止蝕要趁早」這一項,如果能堅持到達預設位置便沽貨,便能壓縮輸錢幅度,換取更大出錯空間(即是輸錢次數)。
可能有人會問,會不會因為過份嚴謹止賺/止蝕,而錯失賺大錢的機會呢?我的答案是有可能,所以就要檢視自己的投資紀錄,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如果你經常太遲止蝕,不如先設定「較緊」的止蝕幅度。相反,假如你常常因為「覺得還會升更多」而不肯按步套利,可以試試分段止賺,由實戰告訴你這樣做會否比一刀切離場更能穩定地贏錢。
我不是投資高手,以上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廢噏,看看就好。我還在學習「嚴守紀律」呢!
寫blog似乎確實幫到師兄
回覆刪除持續改善投資回報率😃👏👏👏
如果能夠做好估值,就唔駛止蝕喇😂
而止賺就變大賺😎
知易行難😅
對,知易行難,找到問題,也要有心有力解決呢!
刪除